古时候尽管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化技能,但他们也有“快递”,并且速度不低。
古时的快递是靠专人快马,在驿站间不间断地投递文件物品。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个驿站,一旦需求传递的公函上注明“立刻飞递”字样,要求每天三百里;如遇紧急状况,可每天四百里、六百里,最高速可达八百里。
最早的快递呈现在上古商周时期。殷墟甲骨文中记载,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传准则。据《周礼.秋官》记载,其时周王朝的官职中,便设置了主管邮驿、物流的官员“行夫”,对其职责要求是“虽道有难,而不时必达”。古代快递,首要用于政令、军情的传递,不适用于民间。古代最原始最首要的快递方法之一是 “步传”,即靠人工步行投递。这在周代叫“徒遽”,与用邮车投递的“传遽”正好相对。
到了春秋时期,快递要求更高,要用“马传”这种方法,近距离传递物品用“单骑”,长距离传递用“接力”。
秦一致全国后,对快递有了快慢之分。秦汉的步递一般都是近距离,均匀每个时辰要走10里,这是对一般邮件的要求,当天送完。假如用传车,一般每天要行70里,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。古人为避免半途泄密或被掉包,想出了不少方法。秦时的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,传递前将邮件捆扎稳当,并在结绳处运用封泥,盖上印玺,以防私拆;写在绢上的要装入书袋中。一起对快递员入行的要求,即“隶臣妾老弱及不行诚仁者勿令”,便是说老弱和不诚信的人,是不能当快递员的。
到了魏晋时期,快递业有了法规根据。呈现了专门针对“快递”的第一部邮政法规,即魏国由陈群等人拟定的《邮驿令》,对快递的安排,人员、速度以及保密等方面给予了规则,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含义。
到了隋唐,快递业更为兴旺。因为大运河的开凿,水路快递更为杰出。在唐玄宗时期,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,其间水驿260个,陆驿1297个,水陆相兼驿86个。据学者计算,盛唐时期,从事驿传的作业人员约有2万多人,其间驿夫1.7万多人。在各种驿里执役的人,一般叫做“驿丁”、“驿夫”,或称“驿卒”、“驿隶”。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,作业十分辛苦。在酷日之下,在寒风凛冽的冬季,在滂沱大雨之中,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,仓促奔跑在驿路上。
唐政府规则,快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左右,再快些则要求日行三百里,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五百里。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暴乱,其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,两地相隔三千里,六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。可见,传递速度已到达每天五百里以上。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,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运用快递从悠远的南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,并非传说。
在唐朝法令中,关于邮寄过程中种种失误的处分,都规则得很细。唐朝法令规则,驿长应负有若干职责,首要有必要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瘦,呈报经费支出状况。若有驿马死损,驿长担任补偿;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,则杖一百。对驿丁的处分更严。驿丁抵驿,有必要换马更行,若不换马则杖八十。唐律还规则,凡在驿途中耽搁行期,应遣而不遣者,杖一百,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,两天加倍,以此类推,最重的处徒罪二年。
宋代的快递选用的是“急脚递”,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建的。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,也是一种马递,要求日行四百里。宋朝招待所和邮局的功能现已分离了,招待所叫驿馆,邮局叫递铺。宋朝的递铺专门担任传递文书,十八里到二十五里之间设一座,有步递、马递、急脚递、金字牌急脚递。岳飞被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,便是“金字牌急脚递”,上书“御前文字不得入铺”。这种文书不能在递铺逗留,快到递铺时摇铃,铺里人听见铃声候在铺口,像跑接力赛,一路鸣铃,过如飞电,行人望之避路,昼夜不断,日行五百里。宋代邮件保密准则和技能更为完善和前进,呈现了“字验”、“数递”、“色递”、“字递”、“物递”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方法。
元朝急脚递替代了宋朝的步递,马递也消失了。铺兵走递时,要悬铃、持枪、挟雨衣,夜里举着火炬,路上的车马闻铃都要避至路旁。每个铺兵跑十里。元世祖时,拟定了《站赤法令》,办理驿站。站赤,即驿站的蒙古音译。
清朝的驿递系统由驿、站、塘、台、所、铺六种安排构成,总称邮驿。驿递速度到达一天600里,全国2000驿站,驿夫70000多人,递铺14000个,铺兵4万名。
咸丰年间,冯桂芬主张仿效西方,建立邮政局。1913年,北洋政府宣告,全国驿站吊销。
古代快递业不论多么兴旺,但与现代比较,天然不行同日而语。但从古代快递业的开展进程中能够看出,古往今来,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信息传递的速度。现代快递业和物流业高速开展,也是年代开展的必定,更是现代生活的需求。